走进王之涣 王之涣,这位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以豪放不羁的个性、击剑悲歌的情怀,以及善于描绘边塞风光的才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被乐工谱曲传唱,名动一时。王之涣常与高适、王昌龄等人唱和,共同推动了盛唐诗歌的繁荣。其代表作《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以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和韵调优美的特点,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尽管王之涣的生平资料不多,但他的诗歌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而广阔的世界。从“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雄浑,到“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茫,每一句诗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盛唐边塞的独特魅力。然而,遗憾的是,他的许多诗歌已经散失,我们只能从这有限的几首中,窥见他那颗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山河的诗心。虽然王之涣的诗作仅存六首,但其中两首却声名远扬。首先是《登鹳雀楼》,其诗景雄浑壮阔,气势昂扬,尤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卷,更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另一首《凉州词》同样精彩,短短28个字便描绘出了一幅恢弘广阔、壮观苍凉的景象,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这两首诗无疑代表了王之涣的文学成就,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王之涣的《凉州词》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其诗景雄浑,情感深沉。诗中,王之涣以写山川的雄阔苍凉为引子,进而描绘了戍守者的孤危处境。第三句忽而转折,引入羌笛之声,其奏乃《折杨柳》曲调,令人不禁想起征夫的离愁。此句巧妙化用乐府古诗,将折柳赠别的习俗与离别之情紧密相连。在唐时,折柳赠别之风盛行,“杨柳”与离别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见到杨柳或听到《折杨柳》的笛曲都会触动离恨。而“羌笛怨杨柳”的表述,不仅避免了直接使用曲调名,更增添了诗意的深远与含蓄。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欲折柳寄情却不可得,这种无奈与伤感比之直接折柳送别更为深重。在这浓郁的诗情中,“何须怨”的宽解语更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水到渠成般地收尾,既点明了边地苦寒的现实,又蕴含了无尽的乡思离情。相较中唐以后某些边塞诗的衰飒颓唐,此诗虽写怨情却悲壮苍凉,展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便在悲切的怨情中,也透露出壮志与豪情,可见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与责任之间,以自我宽解的方式展现出的坚定与乐观。也正因为如此,《凉州词》才成为“唐音”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