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爱因斯坦永久放弃德国国籍72年后,德国决定将年命名为“爱因斯坦年”,将爱因斯坦的政治信条刻在政府大楼上:“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讨论爱因斯坦的国家观,首先要弄清爱因斯坦的国籍。人们一般认为,爱因斯坦(.3-.4)是德国人。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有权威释义,爱因斯坦是“德国出生的美籍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怎样从一个德国人成为一个美国人,需要梳理有关资料。 ??的确,个人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爱因斯坦年出生于德国。16岁移居意大利。17岁放弃德国国籍。22岁加入了瑞士国籍。34岁重新成为德国公民。年纳粹上台,他拒绝回到德国,从此定居美国,时年54岁。61岁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终其一生再未踏上祖国——德国的土地。享年76岁的爱因斯坦,辞世时只拥有瑞士和美国国籍,并非德国人。 出生乌尔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年3月14日出生于乌尔姆一个犹太人家庭。乌尔姆是符腾堡王国的小城,而符腾堡是德意志帝国西南部的一个邦国。年,爱因斯坦出生不久,父亲偕全家迁往慕尼黑。 移居意大利 ??年6月,爱因斯坦的父亲因慕尼黑的工厂难以为继,全家移居意大利的米兰。父亲要求15岁的爱因斯坦继续留在慕尼黑完成高中学业。 ??年春天,爱因斯坦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十分不满。他就读的路易波尔德中学,“把学生当机器,当军人,他们只能单调地去重复教科书上的教条,只能以服从为天职。”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单单一根骨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 ??在爱因斯坦看来,这种人只是白痴或者脑残,并不是一个健全的人,或者只是一个人形动物。他接着说,“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 ??实在忍无可忍,未等学业完成,不经父母同意,遂中途退学,只身一人离开慕尼黑,去意大利米兰与父母团聚。 放弃德国国籍 ??年1月28日,根据本人申请,符腾堡王国政府出具了爱因斯坦放弃符腾堡王国国籍的证明。 ??这意味着,爱因斯坦也放弃了德意志帝国的国籍。 加入瑞士国籍 ???年1月,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之后,至少有5年时间,他是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年,爱因斯坦申请瑞士国籍,“据他妹妹说,促使他下决心成为瑞士公民是由于他爱慕瑞士联邦的政治制度。” ??另一个比较实际的原因是,他快要毕业了,瑞士公民的身份,可以使他在政府文职机关中获得合适的职位。 再入德国籍 ??“一战”前的德意志帝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他们看重爱因斯坦这个年轻科学家的声望与潜力,专门派出两位学者去做爱因斯坦的工作,试图以优厚条件吸引他返回德国。一位学者以“祖国”为说辞,如此劝说爱因斯坦,“你的出生之地,你真正的祖国在等待着你。”爱因斯坦并不以为然。另一位学者则这样说:“德国欢迎的是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造者……” ???爱因斯坦真正感兴趣的正是德国方面提供的——安定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充裕的研究时间,不受任何束缚和干扰,以全心全意研究他的相对论。年7月10日,在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学部会议上,爱因斯坦以44票对2票荣膺科学院院士。年4月,爱因斯坦定居柏林,直到年12月。 国籍的争论 ??年,爱因斯坦撰文指出,“社会或者国家不是他盲目崇拜的对象;他把社会要求个人作出牺牲的权力,完全建立在社会应当给个人的个性以和谐发展机会这一责任之上。” ??爱因斯坦正是从良知、人性、正义的角度看待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 ??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从日本回国的船上得到了获奖消息。按要求,在授奖仪式上,获奖人员要由所在国家的代表陪同;如果获奖人不能亲自领奖,可由所在国家的代表代领。 ??爱因斯坦出国未归,谁能代他领奖呢?德国和瑞士的大臣都声称有此特权。德国称:“爱因斯坦是德国人。”瑞士说,爱因斯坦是用瑞士护照旅行的。德国作证,年7月1日,爱因斯坦曾向德国宪法宣誓,他在柏林科学院任职即为“间接的国家官员”,因而属于德国公民。瑞士称,爱因斯坦年就已加入瑞士国籍。爱因斯坦适时返回,特别对国籍问题作出两点澄清,一是在加入柏林科学院时曾经声明,“不要改变我的国籍”;二是不反对“获得德国公民权”的说法。 ??年,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从哲学和政治学上系统阐述了他的国家观。在政治上,他崇尚民主而反对专制。他指出,“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在哲学上,爱因斯坦认为:国家并不是最重要的,人是高于国家的,人本身才是国家存在的目的。 ??“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 ???年11月22日,爱因斯坦发表了《主权的限制》一文。这篇文章精辟地阐述了他的国家观。他指出,“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我认为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创造才能的人。……国家应当是我们的勤务员;而我们不应当是国家的奴隶。” 永不回德国 ??年1月30日,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他无法容忍爱因斯坦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犹太科学家对国家事务的评论。 ??年春天,希特勒的冲锋队冲进爱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将他所有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爱因斯坦的夏季别墅也被收归国有。爱因斯坦只因此时在美国讲学而逃脱毒手。 ??3月10日,爱因斯坦在美国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称,“只要我还能有所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这个国家中所实行的是:公民自由、宽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公民自由意味着人们有用言语和文字表示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 ??3月28日,爱因斯坦回国搭乘的客轮到达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受到了比利时王室的保护。不久,爱因斯坦乘车到布鲁塞尔,他把德国外交部签发的护照放在德国大使面前,正式声明放弃德国国籍。 ??为躲避德国纳粹的暗杀,爱因斯坦从英国直接返回美国,从此再也不曾踏上德国的土地。 ??爱因斯坦永久放弃德国国籍72年后,德国决定将年命名为“爱因斯坦年”,将爱因斯坦的政治信条刻在政府大楼上:“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