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在17岁后忘记他们16岁的样子。 我知道,总有一天,这些都将成为往事。 我们的笑颜也会定格在老照片中, 届时我们也会为人父母。 但现在,这些瞬间还没有成为往事,而是当下。” 开头引用了电影《壁花少年》里最爱的一段词,原因很简单,这是我在德国交换一年心底里重复出现很多遍的句子。 我明白,不管是眼前的氤氲雾气还是耳边的戏谑笑声,都会毫不留情地定格在20岁的某个瞬间,当我们30岁的时候,无论怎样哀求时光,那些瞬间都不会归还到手上。 正所谓“如烟往事俱忘却”,我肯定也不可免俗,但仍希望在21岁的尾巴,和屏幕前的你分享我们这段在德国求学而又对生活“一往情深”的日子。 落地德国:雨天和沙发床 年10月1日深夜,我们一行人落地在法兰克福机场,第一次来德国还不太会坐德铁的我们碰巧遇到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 ——“你们会拼‘特里尔’的德文吗?” ——“......会。” 最终,艰难地赶上了德铁,来到了交换的地点——德国莱法州的特里尔。在一名德国老爷爷的带路下,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前往民宿暂住一晚。 “安静、黑、刚下过雨”——这是我对德国的初印象,行李箱的轮子在不怎么平整的路上摩擦出不太动听的声音,在特里尔安静的夜里显得很不和谐。所有店都关了门,但有些还开着灯,譬如当时第一次见的“Casino(赌场)”,我朝里望了两眼,就接着赶路了。 当晚我主动睡在了客厅的沙发床,10月的德国已经有了些许的凉意,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让缩在被窝里的我很快睡着了。 当时的我不会想到,一年后再有人问起这段即将开启的交换生活,我想起的绝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澄澈的天色和闪耀的星光。 在特村学习:“没有暴击哪来的进步?” 身为交换生的我们,学习自然是首要的。课程分为三种:Vorlesung(大课)、Seminar(研讨课)、Sprachkurs(语言课)。 /学年特里尔大学全体交换生 无论你在国内的德语水平多么叱咤风云,来到德国不免还是要接受暴击,飞快的语速、德式ppt、不同的课程模式等,都需要我们去逐一适应。但当时的我们,脸上都没有任何的怯色,一个个硬着头皮或是昂首挺胸,仿佛都在说:“怕什么?没有暴击哪来的进步?” 听不懂课就提前预习,不明白的课下就问,在国内很少张嘴的我们甚至参与了课上的小型辩论,还引用了“鸦片战争”的例子,尽管磕磕巴巴,但谁都没在怕的。 有一次,我们中的一位同学上课用手机查词,却被老师误会在刷朋友圈而制止。我们过后向老师详细的解释了中德这一文化差异:在中国学生习惯自行用手机查词,而非像德国学生的习惯举手打断老师直接提问。老师笑着说:“原来如此,是我误会了。”尽管刚到德国的我们每一次开口都需要勇气,但我们仍然做到了。 学校还为新生组织了郊游、酒会等活动,我们走访了贝多芬的故居,攀登了小镇的城堡,也品尝了百年酒窖的美酒。 就这样,我们渐渐地适应了在德国的学习生活,每天坐着4路或14路的“大奔公交车”去上学; 来不及吃饭就自己做个美味便当,课间没精神了就接杯咖啡清醒一下。 从没接触过的语言学、几千词的Referat(展示)、晦涩难懂的文学材料......也逐一被我们攻下击破。 没被委屈中国胃:突飞猛进的厨艺 中国胃是最不能委屈的。这一年,我的厨艺可谓是突飞猛进! 最兴奋的大概就是冲向亚超买点喜欢的食材回来做成美味的中餐,或者去彼此的宿舍互相蹭饭。 值得一提的是,宿舍附近有家寿司店,里面有位东北大哥。馋日料的时候,我们几个总喜欢去这家店坐坐,吃吃自助不限量的回转寿司。 倒不是寿司多么令人流连忘返,而是那一口东北味的“又来啦?”比寿司更叫人挂念。我们总是比较谁垒起来的寿司盘子更多,谁要是最多的那个,绝对是物超所值,可惜我总不是。 在路上:副驾驶是我的世界 摩泽尔河穿城而过的特里尔,既是马克思的故乡,又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后方重镇。 步履所至,常有古建筑“隐于市”。古罗马时代的城门、浴场、斗兽场等,与城市建筑毫不冲突,反而相互映衬、古而不旧、华而不靡。 但人总是要在路上的,仅是特里尔,远远不够。放假没课的时候,租个车,行李后备箱一扔,上了高速一脚油门迈,出发。 穿过隧道,驰过山路,或许手边还有没完成的ddl,或者脑中亦有或多或少的烦恼,但只要在路上,伴着蓝牙音箱的音乐,就只剩下做梦和大笑了。 不管是阿尔卑斯湖畔的鸭子,布鲁塞尔的华夫饼,还是布拉格广场的圣诞树,苏黎世城中心的海鸥,都在我们的日子里划过。 既已出港,就要扬帆起航。想看风景就开车兜圈,不想赶路就吃个下午茶。 记得那天,路过滑铁卢的我们打算停车看看,听到身后有人用不怎么标准的德语说:“DerWagenistverboten!(这里不允许开车!)”后,抓紧拍了照一溜烟跑走了。 晕车的我总是坐在副驾驶,副驾驶这个位置有我的睡相,有我最爱的橡皮糖和薯片,有随意调节音响和空调的大权,也有路上一览无余的视野。 坐在副驾驶上,在路上飞驰,有时候会不知天高地厚地自我感觉将天地间一切美好尽握在了手中,仿佛光明的渴望我,黑暗的也希冀我,自己变成了超越一切的存在。 有甜亦有苦:更加澄澈而坚定 青春不仅是甜味的糖果,也必然夹杂着苦涩。但如黑塞在《朝圣者之歌》中说:“年轻人不依赖批判和负面的东西而生活,他们靠感情和理想。” 因此,不论是送马铃薯芽医院,还是独自在外管局、德银间奔忙,还是徒手掏地漏修炉子,腰疼到去做德国的理疗,这些时刻都让我们倍加珍惜诗意的生活,也变成了更加澄澈坚定的自己。 在德国求学的日子是说不完的,倒不是时间有多久,毕竟匆匆一年倏忽而过,而是在这段日子里的我,有太多的样子,有开怀大笑有恍然大悟有无所事事也有豪情满怀。 草草三言两语将其与你分享, 愿你有机会, 也去到我们的青春故事发生的地方, 开辟一片属于你的天地。 供稿:Jutta 校审:红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