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寒流一次又一次来袭的时候,小编不得不插上电褥子钻在被窝里取暖。边擦鼻涕边发抖的我这时候是多么怀念小时候的热炕啊!回想那些年睡过的热炕头,小编忍不住热泪盈眶。话说咱玉门的同志们都知道,以前天儿冷了以后家里的奶奶、妈妈们都会把炕烧的热热的,然后大人、娃娃都围着炕桌盘腿一坐,吃着炕桌上放的瓜子,瞅着电视机里赵本山演的小品,那络绎不绝的笑声让冷冷的空气中满是温馨……“啊,这才是生活噻!”小编咽了咽口水,思想开始升华。说起这个kang,有必要给小伙伴们科普一下。 炕是一种宽约一米七到两米三左右,长可随居室长度而定的砖石结构的建筑设施。搭建炕在北方称为盘炕,其内是用砖建有炕间墙,炕间墙中有烟道,上面覆盖有比较平整的石板(或者大城砖),石板上面覆盖以泥(一般为黄土添加碎麦秸和石灰混和而成的特种黄泥)摸平,泥干后上铺炕席,有的地区上面还铺一层厚羊毛毡,毡上再铺一张专用油布,之后就可以使用。 炕都有灶口和烟口,灶口是用来烧柴,烧柴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间墙时烘热上面的石板产生热量,使炕产生热量。烟最后从火炕烟口通过烟囱排出室外。在中国北方一般炕的灶口与灶台相连,这样就可利用做饭的烧柴使用火炕发热,这样就不必再单独烧炕。 火炕邻近灶口的位置称为炕头;邻近烟口的位置称为炕稍。一般炕头都留给供家中辈分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而男人或年青人都在炕稍寝卧。 而炕的结构远较床复杂,搭法也不尽相同,有洞炕、花炕和空心炕之分。 另类的炕 我国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它密封性差,屋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爱斯基摩人在狩猎外出时,往往建造雪屋,首先,他们取结实的陈雪、压实的雪切成大城雪砖然后用雪砖垒成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砖间缝隙,在室内燃一把火,把表层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住了。再在四壁挂起毛皮,甚至在屋顶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有一半在地面下部,门有一半在地下,门前还有雪砖造一拱型挡风墙。也有的雪屋有小小的窗户,用晒干的各种海兽肠子作窗户纸,可以透光。 小伙伴们,瞬间有没有觉得自己充满了智慧呢!不用感谢小编,我的别名是雷锋,吼吼… 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在炕上睡过,无论是在以前的平房、瓦房还是现在的水泥房,在玉门的农村热炕是必不可少的。 每年冬天天气变冷的时候,不管外面寒风多么刺骨,躺在暖暖的炕上,想想都是一种幸福啊!炕睡起来是舒服,烧炕的时候,首先要把干燥的麦草、菜草、等柴禾塞进炕洞点燃,一定是要干的,麦草这些东西千万不能潮湿,不然会烧不着的!等这些东西着完之后就用长长的灰耙均匀地把灰烬捅到每个角落,然后轻轻堵上炕眼门,稀薄的空气基本可以保持未燃尽的柴禾继续燃烧下去。用不了一会土炕慢慢就烧热乎了,整个屋子里也就跟着暖和起来。 以前都是在房子里烧炕,这样在房子里不仅被烟熏的乌烟瘴气而且房间内的卫生也不好,后来人们将烧炕的炕洞门安排到了室外。 只要是在农村生活的人,我想大概没有不会烧炕的吧!烧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烧,要适当调节土炕的温度,这样才不会睡上过冷或者过热!夏天的时候基本都不用烧,只是下雨的时候偶尔会烧一下,让炕不要太潮就行了!冬天就不一样了,冬天下雪很多柴火都是湿的,所以基本就是烧一次然后一直续着,烧着一次之后在炕洞里存一点细煤,让煤慢慢的着,用灰耙把填土炕的浪柴或煤沫均匀地覆盖在正在肆无忌惮的炙烤土炕的发红的火堆上,扼杀着先前的嚣张和无赖,基本能保持一两天的热度。 印象中记得以前家里来客人了,父母就是赶紧让炕上坐着,这不仅是因为屋里太冷了坐不住。在农村吃饭啊什么的都会让年长的坐在炕上,这也是对长者的一种尊重。当这种生活成了习惯,在招待亲戚客人吃饭的时候,在土炕上安上炕桌,将饭菜摆放地炕桌上供客人用餐,“上炕”也就成了每家待客最热情的礼仪了。土炕成了乡人待客之道,使主客形如一家。和客人们拉着家常,吃着粗茶淡饭,咀嚼着炒的大豆,打发光阴,人们的心情无比愉悦。 现在因为工作学习的原因,睡床的时间比较多了,慢慢地都快忘记那些小时候在炕上的趣事了。只有每次回到家的时候,母亲总是会提前把炕烧的热乎乎的,把被子也提前暖好!晚上睡在暖暖的土炕上,没有了城市的喧闹,心里的平静和舒畅是难以形容的! 虽然城市里不见土炕的踪影,但是在玉门的农村里,热炕永远都是存在的,热炕陪伴着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土炕和庄稼人一样,永远是那么温暖、亲近,永远是那么让人怀想和难忘。 一个土炕,承载着玉门人太多的回忆...... 去下方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