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50多年前,油田所在地设市,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拔地而起,鼎盛时期人口达13万。半个多世纪过去,石油资源枯竭,玉门油田搬迁到吐哈油田,玉门铁路分局搬迁到嘉峪关,辅助企业和职工生活基地搬迁到酒泉。9万居民弃城搬迁,城中废楼遍地,设施老化,几成空城。 玉门老君庙是中国石油的发祥地,年8月11日,中国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解放前的10年间,玉门的石油产量占当时全国石油产量的90%以上,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图为位于河谷中的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远处就是常年积雪覆盖的祁连山) 山崖底部密集的洞穴是石油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许多工人的子女都是在洞里出生。新中国成立后,玉门为陕北,大庆等新油田输送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20多万技术人才和石油工人,玉门油田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建国以来,玉门已为国家上缴税收上百亿元。 年,为保证生产,玉门油田所在地被设立为玉门市,县政府也搬迁至此。到20世纪80年代,石油产业鼎盛时期,这座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的面积扩张到1.35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度达到13余万。图为废弃的邮政大楼。 经过多年开采,玉门石油产量逐渐下滑,由最高的.62万吨降至年的32万吨。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如今成了小规模及发展困难的石油企业的聚集地。图为废弃房屋中的老君庙开采纪念牌匾。 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资源枯竭是玉门的发展瓶颈。21世纪初,玉门市和玉门油田做出搬迁决定,大量工厂倒闭,厂房住宅被夷为平地。因油而聚的人们开始迁徙。图为一座被砖封死的办公楼。 年,全玉门市66个居委会缩减成33个,年又缩减至12个。年统计表明,留在老市区的人口已不超过3万。(和所有石油基地一样,不同小区的居民楼楼都有基本统一的外观) 年,玉门石油生活基地搬迁,市区只设生产作业区,生活区则迁至百公里外的新油田。这次动迁导致多名工人失业,2.5万油田工人外迁。年,玉门市市政府搬迁至玉门向西70公里的新市区,自此,数千名职工开始了每周百公里的往返于生产区和生活区的迁徙生活。至此,老城,新城和油田新基地将昔日油城玉门一分为三。(图为石油管理局接送员工的蓝色大巴) 目前,除石油工人,尚有部分居民聚居在北坪,三台两个安置区的廉租房里。大多是无力外迁的老人,残疾人,五保户和下岗职工。他们每月领取几十元是上百元的低保费,面对新市区多元左右的房价望而却步。(平房里有地窖,小花坛,还有居民自己养的小兔子。屋外有一条小溪,据说是山上的泉水) 与此同时,停留在老城的道路,供暖,供水设备也在逐渐老化,大部分无法正常使用。医院的急症室,大门已经被封死。 废弃的加油站 年以来,地方政府围绕油田而兴办的化工企业,轻工机械等产业大部分已经破产倒闭,而糖酒,五金,饮食等行业也逐渐萧条。原市属工商业体系全面崩溃。 玉门汽车站对面的小商店,老板在等待生意上门。 老市区解放路上当地唯一的红路灯岗亭,由于人流量锐减已停用许久。 空空荡荡的玉门市汽车站。(20多年前送别的地方,有太多泪水和无奈) 北坪商场楼下几十米长的步行街,几乎聚集了老玉门所有的人气。随着最后一批石油工人的搬离,老城区的夜晚和周末,彻底没有了喧嚣声。 面对石油产业的衰败,风能资源蕴藏量丰富的玉门开始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祁连山脚下通往玉门市的公路也不如以前繁忙了,玉门被列入全国44个资源枯竭性城市的名单。玉门之痛,映射出中国众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痛。 不管你生在何处,过的好还是不好。有人问起你是哪的,我知道你都会说:我是酒泉人,我是玉门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