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流浪地球》火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眼中的“流浪地球”。这部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故事设定在年,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怀揣着信念,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祖国的边疆,大漠、戈壁、荒野等艰苦的地方,为新中国寻找着被誉为“黑色黄金”的石油。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 ▲喊起号子,一起干 ▲井喷失控后工人们冲到一线去抢险 ▲真刀真枪的冲到一线去关井 ▲井喷失控后造成的混合泥水浆不断翻涌的效果 ▲翻涌的泥水中,石油工人奋勇向前 ▲先锋石油工人屹立在抢险第一线 “谁占有石油,谁就能控制世界,特别是控制靠东方提供石油的欧洲。”年夏天,第四届世界石油工业大会举行时,法国《震旦报》如是评论。 中国这个东方国家,其石油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北宋。一个叫沈括的官员在他的作品《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他在西北发现的一种可燃烧粘稠液体,并命名为“石油”,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年美国小镇梯特斯维尔钻成了世界上第一口现代油井,现代石油工业就此拉开序幕。而此时,清朝统治者们正忙着四处赔款割地。而石油工业几乎无从谈起,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之战正式开启。 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从玉门关出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共和国的石油工业,正是发轫于王之涣诗中的这片荒凉悲怆的大漠。 甘肃玉门油田,早在年就已投入勘探开发,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和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解放前的产量占旧中国石油产量的95%以上。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石油职工只有1.1万人。其中,石油地质工作者仅有20多人,钻井工程师10余人。 年8月1日,是石油工业史的第一页。 是日,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近名将士改编为“中国石油师”,集体转业到石油战线。 寻找石油往往要行走在荒原戈壁,风霜万里,颠沛流离,兼之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我们是脱下军装的解放军,不怕死,更不怕苦。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没有一个做逃兵。”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秦文彩谈起那段历史,依然激动不已。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石油师”指战员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参加了迄今为止我国所有油田的开发会战。当时的石油部部长宋振明,副部长张文彬、陈烈民、秦文彩、李敬等都来自“石油师”。 年底,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14.26万吨,成为新中国最大的油田。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此后,大批的技术专家、工人、学生从四面八方向玉门汇集。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达75.54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8%。当年12月,新华社发布消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甘肃玉门建成。 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玉门油田担负起了“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一批批玉门人南下四川,北上大庆,东去庆阳,西进吐鲁番。每一个油田建设的主战场上,都留下了玉门人的足迹。著名诗人李季对此赋诗盛赞:“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从玉门到大庆,从贫油到石油大国 年,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揭锅。没完成计划的,只有石油部。 彼时正值冷战,西方国家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临危受命,出任石油部长。 年9月26日,松嫩平原大同镇附近,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黑色油流。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献给新中国的厚礼。此后,这个“工业学大庆”的“大庆”在新中国早期工业化建设中,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年2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年奔赴祖国各方的石油师人,在大庆重新集结。沈阳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的3万退伍兵也加入到会战的行列。之后,中央军委又给大庆分配了名转业军官。 在共和国经济发展历史上,只有石油工业是这样一直由转业、退伍军人做主力援军。或许,是因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业格外艰难。 20世纪60年代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数万石油大军挺进东北松嫩平原,克服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地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 苦难磨砺下的石油行业,从来不缺少英雄。王进喜尤为知名。 这个连小学都没上过的放羊娃,从甘肃玉门带领钻井队来到大庆,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零下十几度的严冬里,他跳进井场的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当搅拌机。这个“铁人”形象,被永远定格在石油工业发展的史册上。依靠铁人精神,大庆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从此,西方不再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 年,47岁的王进喜因病逝世,“铁人”真的拼去了20年。但这个朴实的工人直到今天仍享受着大庆的尊敬。大庆为他建立起一座漂亮的纪念馆,对大庆劳动模范最崇高的称呼是“新铁人”。 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万吨。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原油产量大增,基础薄弱的炼油工业,发展则是迫在眉睫。 年,杭州湾北岸的上海金山卫。中国石化的前身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在这片“潮来一片水汪汪,潮去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沙滩上迅速崛起。 此后,中国的炼油工业在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地新建了7个年加工能力为10-万吨的炼油厂。上世纪70年代后又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其他地方的大中型炼油厂,多达十余个。 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万吨,基本上与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 至此,中国用实际,从“贫油”一直证到了“石油大国”。 打造石油航母 如果说,前30年的石油工业,是一部浴血创业团,之后的30多年,石油人发展新时代的石油精神,让中国的石油行业逐步变身为一搜现代企业的航母。 年底,改革开放开始,石油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原来分属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管理的39个石油化工企业被划归总公司领导。 年8月,石油部撤销,改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同时,年成立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分立,直属国务院领导。 30年来的的石油工业领导格局、管理体制,有了第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中国石油工业也基本形成以陆上、海洋、石化三大公司为基础、各自独立经营的格局。 年,国务院决定实施石油石化战略大重组,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石化总公司改组为两个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实现了从政府向企业的转变。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年,我国再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有意思的是,这一年,中国的石油企业第一次走出国门。 中石油中标泰国邦亚区块,首次获得海外开采权益。此后,类似的“走出去”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石油工业逐步融入世界石油工业体系。 年,中石化股票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香港三地同时成功上市。中石油、中海油紧随其后。至此,我国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石油工业体系形成。 20年后的年,中海油对加拿大尼克森的亿美元收购完美收官。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新中国石油工业短短64年的发展历程,和世界石油工业史相比,相差近百年。但它却创造了诸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如今,雄踞世界强多年的中国石油企业,已成为全球大公司阵营和世界石油工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未来全球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仍将继续。对于石油人而言,新的征程,永远未有穷期。 (中国石油石化综合中国石油新闻中心、机械原理、百度新闻整理报道) 去下方写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