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民族乡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找准突破口,创新方式方法,打好“组合拳”,精心搭建“四梁八柱”,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建强“主力军”,擎旗奋进谱新篇。以乡村振兴“十乡百村千家万户”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对村级阵地进行规范化建设,先后建立“2+2”帮带培养机制,明确乡班子成员、驻村干部、老干部联系帮带村干部、新干部,实行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行政村包抓工作制度,定期开展调研督导、协调解决问题、指导完善制度等,进一步夯实村级执政基础。目前,建成2个乡级社会综合治理服务中心,9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有效提升村级服务群众的能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是强化“动力源”,纵深攻坚谋发展。按照“户均1亩高效田,户均养羊50只”目标,围绕提质增效扩量,持续做优做强优质枸杞、设施养殖、劳务输转三大增收产业,新建种植业产业园区2个,规划戈壁农业园区2个,完成创建示范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各6个,吸纳20户建档立卡户,建成集制作、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东乡特色面食加工作坊1个。至目前,民族乡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拱棚蜜瓜种植面积达到亩,肉羊养殖规模达到14万只以上,有效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 三是牵住“牛鼻子”,一网统管保维稳。持续推进平安乡镇建设,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完善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梳理和规范网格员队伍、村内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周四入户制度,网格体系得到充分发挥。探索实践“民警格+民族宗教+网格”融合共建新思路,实行“每日巡逻+值班值守”制度,织好“街面巡逻、村居值守、视频监控”防控网络,实现“网巡+警巡”双重防护治安体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大调解”机制,理顺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流程,健全乡村人民调解组织,完善调委会运行机制,依法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合理诉求,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四是聚焦“高颜值”,战街斗巷焕新颜。采取“划段包干、集中整治”等方式,开展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三大革命”“六大行动”,整村整组推进风貌改造,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门前三包”“周五月末大扫除”环境常态化管护保洁机制,成立户卫生检查评比小组,每周开展一次卫生评比。至目前清理居民点“三堆”多处,清运垃圾余方,新建储草棚座,铺垫砂石路34公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