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m.39.net/pf/a_4305598.html展览︱春风怎懂“玉门关”,文物里的玉门印象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前天 华夏初光玉露河西 ——玉门年历史文物展 展览时间:年6月7日—8月8日 展览地点:泉州海交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三楼 古玉门关遗址 1 大多数没去过戈壁滩的人,认为那是个荒凉孤独的地方,也是一个表现人类顽强生命力的地方,还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文化气息的圣地。此刻,且让我们通过“玉门”、玉门市博物馆的文物与展览了解一下那片神奇的土地。 汉长城近景 已深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充满意象的名词“玉门”“玉门关”,与陆上丝绸之路渊源颇深。我们耳熟能详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并非一个完全固定的关口,她随着王朝势力的兴衰或前或后、或隐或显。 汉长城远景 玉门之门,也不再只是一座城池的城门或地域分界之门(如山海关),而是一国之门、大国之门。通过上千年的抒写,玉门关已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学意象,拥有了独特的文学品格。 2 丝绸之路开通后,玉石贸易仍然是丝路贸易的重要内容。古代中原对玉的强烈需求,促进了昆山之玉向中原腹地的输入,玉门关即成为丝绸之路玉石贸易通道上的重要关塞和税收管理机构。因此,学界又将丝绸之路称之为“玉石之路”。 清玉人像 而这条贯穿东西的“玉石之路”,有着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后来“丝绸之路”的前身。 东晋十六国红玛瑙环(左) 汉玉璧(右) 它以新疆和田为中心,向东西两翼运出和田玉,东翼沿河西走廊或北部大草原向东渐进到达中原地区。 而唯一显示此玉石之路存续数千年的一个标志,就是玉门关、玉门县的设置和历史演变。玉门关、玉门县的设置和玉石贸易的管理,历来是丝绸之路上的大事、要事,受到了中原乃至沿线不同政权的重视。这是玉门关、玉门县存续数千年的直接原因。 清玉蛤蟆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大破匈奴,继而在河西设郡置县,始设玉门县(今赤金),隶酒泉郡。玉门关、玉门县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成为边关重地。汉王朝修长城,筑障塞,移民戍边,发展生产,打通丝路,玉门地区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开发。 玉门关从汉代起就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就成为通往西域各地和西北边塞的门户,是丝路交通要道,是商旅、使节和征战西域的将士必经之地。因此在诗歌中很早就成为边塞、边地、战争前线的象征。 清碧玉碟(上) 清小玉碟(下) 玉门关这座屹立在汉唐边陲的雄关,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萦反复吟唱,将历史的沧桑和唐人的情感留在了不朽的字里行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永恒意象。 玉门在明清几百年间,为巩固边防,相继大规模建设卫所、驿站。为发展农牧业生产,移民戍边,垦辟田土,安定民心,玉门迎来了历史上大开发时期。乾隆二十四年(公元年),恢复玉门县建置。 3 纵观历史便不难想象,玉门——座落于延伸公里河西走廊上的璀璨明珠,成为了欧亚大陆板块东西方四大文明交流、碰撞的重要场所。 夏双耳彩陶罐(上) 夏敞口灰陶罐(下) 这种碰撞和交流,早在年前便孕育了齐家文化、四坝(火烧沟)文化、骟马文化、沙井文化等许多古文化,是我国青铜冶炼的发端地区。这个时期也已经用玉,一个个古玉部落在河西走廊驻足。马鬃山玉矿、寒窑子玉矿、旱峡玉矿,一座座古玉矿在河西走廊诞生。 青铜时代鱼形陶埙(上) 青铜时代石装饰物(下) 中国古代文明,不只在在中原大地上产生。在偏远的西部,曾有火烧沟人的部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古代文化。从那时开始的玉石之路贯通东西与古今,已经成为东西文明交流的通道和对外开放的前沿,西方的青铜冶炼技术和西域的和田玉由这里进入中原腹地。 青铜时代石权杖头(上) 夏双耳夹砂红陶罐(下)(有几千年前使用过的痕迹) 玉门市博物馆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华夏初光玉露河西——玉门年历史文物展”,将玉门年历史文物进行集中展示,不只带来了诗歌中的美好意象,还让更真实、更丰富的“玉门关”与我们面对面。 欢迎大家来博物馆看展览,了解玉门,了解西北边塞,了解我们祖国的山河与文化之壮美。 文字:玉门市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