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小编:来来,小编又厚着脸皮来安利新书啦!《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疗效才是硬道理》

彭坚湖南省长沙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通过医案学汤方,彭教授特别注重临床疗效,反复思考,书里还原了彭教授临证过程中的辨证用方思路。这里小编的分享可是独家、有料、新鲜,想要“拔草”的亲们,还需要再等些时日哦(*^__^*)

金匮肾气丸治疗冻疮

”以草本健脾润下方加减。常用药:钩藤、白茅根、化橘红、木瓜、生地、生甘草、火麻仁、伏龙肝。随症加减:内热阴虚加沙参、麦冬等以滋阴通便;厌食加谷芽、鸡内金消食开胃;腹胀甚加莱菔子理气消胀。扁桃体肿大,中医古典医籍中称之为“乳蛾”,一侧肿大称之“单乳蛾”,两侧皆肿称之“双乳蛾”。此证多见于外感时邪、里热过盛而发生的兼证。但亦可单独因肺胃热盛,上蒸于咽喉而发病,或既有肺胃二经蕴热,复感受外邪而引起乳蛾肿大,甚至溃脓。在病因方面,喉科专论中提出有因风、寒、火、湿、毒、虚的区别,或风火相搏,或寒暑相聚,其症变幻不一。

杨某,女,41岁,已婚,生育两胎,年5月15日初诊。患者产后患偏头痛,长达17年,每月疼痛的时间多至20天或以上。每天发作时,左眼先有金光闪动,接着左半边头痛,痛如刀割,如针刺,然后扩散到整个头部,变为胀痛。完全靠服用止痛片缓解痛苦,每天须服10~15片。患者面色白,眼圈暗黑,舌淡微青,口不渴,大便秘结,脉象模糊,似有似无。此为痰瘀交阻,当疏肝活血化痰。

处方:川芎30g,白芷1.5g,柴胡3g,白芍15g,甘草3g,香附6g,郁李仁3g,白芥子9g。5剂。

5月21日二诊:患者反映,服用第1剂药时,疼痛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忍痛半小时以后,头脑格外清醒,逐渐将5剂药服完。5天内疼痛大为减轻,仅仅服过2次止痛片。察其面色,已比初诊时有所红润,精神也振作了许多,脉缓,舌淡,大便通畅。原方加地龙30g,续服15剂。

30年后,患者之女告知其母服药30多剂之后,头痛痊愈,至今未发作。

???用方思路

散偏汤出自《辨证奇闻》,是治疗半边头痛的专方。药物的组成有严格的规定,即:川芎30g,白芷1.5g,柴胡3g,白芍15g,甘草3g,香附6g,郁李仁3g,白芥子9g。方中川芎祛风活血止痛,尤其善于治疗少阳两额痛、厥阴巅顶痛,为君药;白芷芳香上行走阳明经,助川芎止痛,为臣药;柴胡、白芍、甘草、香附疏肝解郁,为佐药;白芥子消痰,郁李仁活血利水,为使药。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全方不仅结构严谨,而且在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比例方面,都别具匠心。很少有人将川芎用到30g,很少有人将郁李仁作为止痛药应用,很少有人将方剂中君药与臣药的剂量之差设计到20︰1。初次接触这首方剂,我就感到这可能是其创造独特疗效的三个基点,30年来,我常用本方治疗偏头痛,效如桴鼓。但须掌握好其中辨证用药的几点要素,才不致有误。

本案是我出师独立临证时治疗的第一个大病。按照原方剂量开出处方时,因为川芎超出常用量,药店不肯抓药,让患者向医生询问清楚,以免出事故。我请示伯父该如何处理,伯父沉思再三,谈到他的一次教训:他曾经用张仲景的酸枣仁汤治疗一例失眠证,没有效果,后来另一医生仍取原方,只将方中的川芎加到30g,患者安然入睡。“这说明大剂量的川芎确有麻醉镇静的作用,散偏汤中的川芎超乎常量,必有所为,必有所本,不必疑虑。”伯父作如此解释,我仍然心存畏惧,给患者作了详细说明。由于预先有所准备,患者在服药时,才能忍痛坚持服完。使多年沉疴,霍然而愈。

该案有本人的两处用药心得。其一,大剂量用川芎时须配地龙。川芎为活血止痛要药,辛温燥烈,具有上行之性,煎剂的一般用量为5~10g,而散偏汤中川芎的剂量多达30g,非如此大的量,无以达到止痛效果,但每治疗一个病例,患者均反映服第一次药头痛更甚,古人虽有“药不暝眩,厥疾弗瘳”的明训,但那是说给医生听的,服药后反应大,不免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应当设法克服。于是,我在方中加地龙30g,取其咸寒下行之性,削弱川芎燥烈之弊,以柔克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二,郁李仁配白芥子为破痰瘀对药。白芥子可以化痰止痛,众所周知,该药陈士铎方中用得最多,但对于郁李仁,以前我只了解其润肠通便的作用,散偏汤中为何要用此品?一直无法理解。后来发现长期患偏头痛的患者,多数脉涩,大便秘结,领悟到是因为长期头痛之人,气血奔集于上而不下行,故导致便秘;痰瘀交阻,故见到脉象艰涩或模糊。《珍珠囊》记载:郁李仁“破血润燥,专治大肠气滞,燥塞不通”。《本草新编》又记载:“郁李仁入肝胆二经,去头风之痛;又入肺,止鼻渊之流涕。消浮肿,利小便,通关格,破血润燥,又其余技。虽非常施之品,实为解急之需。”由此可见,郁李仁既可通便,又能止痛,集破血、润燥、利水之功用于一身,与白芥子为对,有很好的消痰化瘀止痛的作用,临床、读书至此,才得以明白。后来我在治疗慢性鼻炎时,经常用郁李仁、白芥子这一对药,得益于当时对散偏汤的思考。

摘自《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疗效才是硬道理》彭坚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